首页 > 行业资讯 > LEC全国授权展|“小男子主义”的背后,藏着观众审美的哪些变化?

LEC全国授权展|“小男子主义”的背后,藏着观众审美的哪些变化?

2024年被视为女性影视元年

LEC全国授权展了解,从贾玲的《热辣滚烫》在春节档大放异彩,到邵艺辉的《好东西》以新视角探讨性别议题,再到海外佳片《坠落的审判》《泳者之心》的引入,性别议题成为舆论焦点。女性视角强势引领文化讨论,为影视创作注入新鲜感与时代意义。

在这股女性主义浪潮中,男性角色也展现出全新魅力。他们不再是传统英雄或强者,而是以更复杂多面的形象呈现,其柔软与脆弱被细腻刻画,内心挣扎与情感世界被放大,展现出传统阳刚气质之外的另一种力量。

“小男子主义”上屏,女性创作者改写规则

“小男子主义”形象正成为荧幕新宠。这类角色不再追求传统“大男子主义”的强势,而是展现柔软、真实和细腻的一面。他们没有强烈事业心和英雄光环,却在情感和家庭中坦露脆弱、寻求成长。

在《好东西》中,赵又廷饰演的“失败者”前夫幽默接地气,虽不成功,却因真实圈粉,展现“小男人”魅力。

这类角色并不新鲜,早在2022年的《我们的婚姻》中就出现过。剧中,是安饰演的大学教师李宇文主动承担家庭责任,与蒋欣饰演的女高管形成“男主内女主外”的设定。编剧安安表示,这种设定当时很逆市场化,与传统观念相反,显得有些超前。

如今,随着越来越多女编剧、女导演加入影视创作,曾经“逆市场化”的设定如今成为“好东西”。编剧阿瑶指出,当前创作多依赖互联网数据,而数据来源主要是年轻女性观众。她们通过社交平台表达意见,形成“不沉默的螺旋”,推动市场风向转向多元和包容,也让男性角色从“高大正义”走向“真实可感”。

编剧安安在创作中会对抗传统男性形象模式,而嘉嘉认为,女性创作者塑造“小男子主义”角色,是对性别固有结构的打破。女导演通过作品描绘男性,是为性别不公“对冲”,但这样的角色还太少,需要更多尝试。

“小男子主义”的崛起是市场和创作者共同推动的结果。它不仅让男性形象多元化,还升级了性别叙事,挑战传统观念,更重要的是,它打开了观众对男性柔情魅力的接受度。

“小男人”荧幕爆红,谁在重塑男性角色?

市场方面,过去荧幕充斥“霸道总裁”或“英雄救美”角色,观众看多了会腻。编剧阿瑶认为,当这类角色同质化时,市场会寻求新突破,“小男子主义”正好填补空白。

另一方面,女性观众审美在变。编剧安安说,过去女性收入低、地位低,喜欢英雄式男性角色。如今女性更独立,女性意识更强,她们希望看到能平等对话、分担家庭责任的“小男人”。女性力量崛起推动了“小男子主义”流行。

这类角色走红也与社会情绪变化有关。编剧嘉嘉提到,经济下行让生活态度更平和甚至“躺平”,少了过去的激情。

观众不再迷恋英雄冒险、才子佳人这类“光鲜”故事,更关注映射普通人挣扎的“小人物”。“小男子主义”角色不完美但真实,不强大却能共情,正好契合这种情绪。

从创作角度看,女性编剧偏爱“小男子主义”源于敏锐视角和强共情力。嘉嘉说,女性在社会中处境更复杂,更能洞察弱势者的脆弱与多面性。

与男性编剧注重宏大叙事不同,女性更擅长从细腻情感出发,塑造接地气的角色,赋予“小男子主义”生动性和独特性。这其实也是一种“反抗”。

“小男子主义”流行,既是观众审美疲劳后的自然选择,也是女性力量崛起推动市场与创作的共同结果。

影视创作:突破“性别市场”的局限

影视创作的长久之计不应局限于“性别市场”。当前市场对性别划分明显,但这种狭隘划分会让叙事单一化,限制故事表达空间。经典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,是因为它们超越性别市场,以普世情感和多样角色打动观众。

编剧阿瑶也多次强调:“好的故事才是影视创作的核心竞争力。”

她提到,《漫长的季节》中带有大男子主义的男性角色并未阻碍该剧成功。

无论是“大男子主义”还是“小男子主义”,角色塑造不能停留在标签化层面。

成功的角色需要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成长或反转。如果角色始终单薄,无法吸引观众。创作者应关注如何讲好故事,通过真实、有张力的角色引发共鸣,而非仅迎合市场。性别视角应是创作工具,而非束缚。

文章来源:娱乐资本论
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联系我们

项目经理:

陈凯

+86-21 6157 7214

13671551684(同微信)

blues.chen@informa.com

隐私政策 | Copyright © 2025 亿百媒会展(上海)有限公司    沪ICP备13004811号-8    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352号

连接全球

联系我们

项目经理:

陈凯

+86-21 6157 7214

13671551684(同微信)

blues.chen@infor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