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行业资讯 > LEC全球授权展|全网都是的“避雷帖”,藏着多少坑?

LEC全球授权展|全网都是的“避雷帖”,藏着多少坑?

现在刷小红书等平台时,常遇避雷帖,不少年轻人因此烦恼。有人总结到,如今人们外出游玩、吃喝购物,无论食物口味、服务价格如何,都需避雷,把小事当大事。

可曾几何时,避雷帖成消费前必查项,被视为反消费主义工具。用户被种草后,会先搜测评、比价格、学避雷,满意才下单;收货体验不佳,还会分享防他人踩坑。

这两年“避雷”变了味,成了一门生意。有人假避雷真种草,推荐合作产品或自家服务;有人假避雷真拉踩,发布不实信息;有人先靠避雷吸粉再匆忙变现,消耗粉丝信任。

LEC全国授权展了解,不少博主“一鱼两吃”,用户花的时间多,得到的真实信息少。行业人士担忧,“避雷”这门生意会重蹈“滤镜欺骗”“恶意差评”等覆辙。

如今的避雷帖,渐成雷区

如今年轻人出行、购物、求职常遇避雷帖,“定焦”总结有三类。最火的是“网络判官型”,如景点、餐馆不值一去,服务、产品踩坑,公司管理不善等,因“真避坑”“公开处刑”功能,助推避雷帖爆火。

“网络判官型”避雷帖

博主发帖分享真实经历助网友避雷,常获高点赞收藏,评论区大家交流踩坑经历与维权建议。这类帖子初衷良好且有效,但后来“标题党型、反种草型避雷帖”兴起,看似避雷实为广告。

常见的是第三方视角避雷,发“医美医院避雷名单”“留学机构又避雷一家”等帖子,文案给参考建议,实则做转介绍生意。评论区用户“被种草”,求靠谱机构,博主私聊推荐自家或合作机构服务。

还有些自称内部人士或从业者,分享“内行信息”,如“装修避雷指南”“婚纱照签合同避坑”“考研报班避雷”等。

有些帖子则正话反说,如标题“后悔来吃这家店”,内文却说“后悔没早点来”;标题“避雷!XX品牌瓜你吃了吗”,内文称“XX品牌刚上新瓜”;标题“摄影师避雷,照片都是闭眼的”,内文却说“抓拍真实表情,客人很喜欢,可约拍”。

种草经济成熟,付费投流商家多。反种草避雷帖先吸睛再转化,背后常有推广,才出避坑攻略。

如今“避雷”除生意外,还成玩梗、发泄、吸关注渠道,“发疯型”避雷帖占社交平台,内容常缺常识且无关避雷。有人用“避雷”玩梗,如发自拍或穿搭图,标题“避雷XX城市此人”,正文却夸或吐槽朋友;还有人“给未出生朋友避雷”。有人因微小无关因素避雷,如因机场来“大姨妈”避雷城市,觉压力大幸福感低;因无恐龙臭味避雷乐园,觉恐龙假;因装饰不好看、未开门避雷民政局;因三角梅谢了说踩坑。

“发疯型”避雷帖

避雷帖是如何走向歧途的?

避雷帖起初火爆,是平台为平衡“过度种草”“滤镜欺骗”的举措。

种草是推荐事物让人产生消费欲,曾多次被验证有效,带火众多消费场所、品牌和服务,也因能提升用户停留时长、促成交易转化,成APP爱用内容形式。

但为同时吸引用户、迎合品牌,种草内容常强调精致出片,致用户审美疲劳,引发“滤镜欺骗”事件,如将砖红碎石地拍成粉红沙滩,把垃圾枯草地拍成精致露营地。

平台倾斜流量给真实内容,是为了平衡社区氛围和用户喜好,因注意到年轻人反精致,养成“先避雷再消费”习惯,学会用“关键词+避雷、踩坑”方式搜内容。人均博主时代,去中心化流量分发机制下,“避雷”内容比“种草”更真实可信,更吸引用户;变现上,直播电商平台治理软广,避雷内容隐秘,可将粉丝导入私域交易。

避雷帖变雷,因热度高引人瓜分流量,博主赚流量、品牌打广告,以“避雷”为切口,利用用户信任做“反向种草”生意,却因人设难持久发展。短视频平台美妆、时尚穿搭、测评博主都曾享“避雷”流量红利。

常见避雷博主有两类,一是试穿测评网红服饰店铺,强调普通身材身高,无滤镜不拉腿试穿对比;二是成分测评和亲身试用,买回市面上同类产品体验测评,选出最“扛打”但有小缺点的品牌。

图源 / Pexels

一位咖啡店老板向「定焦」透露商家对种草和避雷的无奈。

新店需推广,欢迎探店博主种草,但现多数博主内容精致无说服力,且商家常无法与博主直接沟通,由第三方机构安排,发布后有时起反作用。

他欢迎合理避雷吐槽帖但很多避雷帖逻辑混乱,为差评而差评,店家要一一沟通,还有顾客要求退款删帖。还有同行自导自演避雷帖,反向安利或避雷竞争对手,增加商家运营难度。商家反映,有消费者跟风打卡又发避雷帖,稍不开心就威胁发避雷帖,和威胁打差评一样。商家希望消费者理性分析,不要以偏概全。

“避雷帖”套路化,年轻人不再易骗

“避雷”风还能刮多久?

消费者对“种草”审美疲劳后,也开始反感“避雷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航空公司、星级酒店、旅游目的地等基本都遭遇过“避雷”。有用户称,如今避雷帖虽多,但真想避坑时,搜半小时也难找到有用信息,调侃“上网应头顶避雷针”。

不少“避雷”博主因变现瓶颈或翻车,转型其他方向。

有粉丝曾关注某“微胖肉感”博主,其最初因展示赘肉、拒绝容貌焦虑、测评真实吸引人,但后来穿衣突然“变高变瘦”,评论区“求链接”声不断,质疑其造假的评论也很快消失。

还有些测评博主走向不客观和套路化,如夸大细节、将个体好恶上升为群体雷区,致粉丝失望。

图源 / Pexels

品牌在产品营销初期会投多种草博主和KOL,销量稳定后找“避雷”博主测评找新卖点翻红,且“避雷”博主开价更高,也有博主通过“黑榜”变现。

但这些方式难长久,部分“避雷”博主会选择卖账号、直播带货、转型电商等方式变现,不过挑战大,需花更多时间选品、积累供应链、售后,内容重心也会转向推销自家品牌。

从消费者角度看,“避雷”本为远离消费陷阱,如今却要更小心。

用户刷避雷帖要经三重信任考验,建立信任过程变复杂,需用户和平台共努力重构平台氛围风气。用户不能被避雷帖牵着走,要先审视自身需求,辨别有效信息,消费不满先投诉老板,不解决再客观避雷。

平台要将治理重心放在内容真实有效性上,让用户高效了解商户品牌。因内容平台对广告内容界限把握不定,流量变现规则常变,致人有机可乘。经多轮“避雷”洗礼,用户不会再易被糊弄了。

文章来源:娱乐资本论 
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联系我们

项目经理:

陈凯

+86-21 6157 7214

13671551684(同微信)

blues.chen@informa.com

隐私政策 | Copyright © 2025 亿百媒会展(上海)有限公司    沪ICP备13004811号-8    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352号

连接全球

联系我们

项目经理:

陈凯

+86-21 6157 7214

13671551684(同微信)

blues.chen@informa.com